寒水凌土,当用附子理中;余家胥山之阴,峨嵋之麓,有石累焉纷出。
惟当察乎此,使无失其宜而后可。先贤见太阳病而复见阳明证者,曰此循经传也,见太阳病而后见少阳证者,曰此越经传也;见太阳病而后见太阴证,曰此误下传也;见太阳证而后见少阴证者,曰此表里传也。
盖凡物之寒凉者,其心必热,热者,阴中之阳也。甚者病家从前误药或饮食居处有所讳诲,虽问之而不以尽告,遂至索病于冥漠之间,辨虚实冷热于疑似之顷,毫厘千里宁不委命一掷与人试伎乎?
阴阳不顺清浊乱,冷热不调邪正争。督,言其都,阳脉之会也。
若脉浮弦,按之不鼓,即为中寒,此盖阴先亡而阳欲去,速宜大补气血,加附子、黑姜以回元阳,万勿忽视。今人咸云∶芍药主酸敛,而不知有大黄之功能。
乘于脉中,则为往来寒热矣。”治当补心养肾,外以药熏洗,宜用十全阴疳散。